
科舉考試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毛佩琦,原題:專家:在中國被妖魔化的科舉卻被西方學者稱贊
“科舉制之廢除,只在朝夕之間便可完成,要想恢復,則至少需要百年。”這是王文元先生的感慨。
“五四”以降,科舉被認為是落后挨打、人才蕭條、科技落后的主因,但事實是,1300多年的科舉制中,涌現出無數俊杰,不僅有白居易、劉禹錫、王安石、蘇軾等偉大詩人與政治家,還有沈括、宋應星、徐光啟等科學家,甚至直到晚清,林則徐、曾國藩、張之洞等人才皆從科舉中來。
科舉制度到后期確實出現了選題過窄、禁錮思想、選拔不公平、鼓勵官本位等弊端,但這并不是科舉制度內生的問題,而是專制主義的必然結果,將整個系統設計的缺失全部歸罪于分系統,至少有欠公允。
有趣的是,雖然近代以來國人對科舉制度口誅筆伐,必欲除之而后快,可它在西方卻頗有口碑,甚至成為英國現代文官選拔制度的藍本?婆e制度有利于社會各階層流動,故唐宋之后,貴族階層漸次崩潰,世家大族很難長期把持權力,出現了“古今將相,出身卑賤者多”的局面。
孟德斯鳩曾說,中國古代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封建制,因為官員畢竟要通過考試,在普遍不公正的大背景下,至少提供了一個相對公正的通道。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最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從隋唐起,直至清末,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了1300余年,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響。學術界普遍認為,要全面深刻地研究古代中國,傳承中國古代的學術文化,離不開對科舉制度的研究。
今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煌煌五卷本、共計452萬字的《中國科舉制度通史》,全面系統闡述中國科舉制度歷史,剖析科舉制度對中國古代社會多方面的多重影響,補充了當下學術界的空白。
為了深入了解這套大型原創性學術著作的特色,特請本書三位主編之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及博導毛佩琦先生為您解讀。(本書另兩位主編分別為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張希清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世愉)
東亞各國學子來中國趕考
中國是漢字文化圈的主導,長期處在東亞文化的中心地位。中華文化對周邊國家地區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輻射力,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在科舉制產生之初,就有不少周邊國家的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在唐代的國學中,“四方儒士負書而至者蓋以千數。俄而,吐蕃及高昌、高句麗、新羅等諸夷酋長亦遣子弟請入于學”。一些高句麗、新羅學生在中國成為賓貢進士。倭國(今日本)阿倍仲麻呂留中國前后50年,吉備真備來唐留學,歸國任大學助教為東宮師。
在宋代,高麗(在今朝鮮半島)繼續派遣學生以“賓貢”的名義來到宋朝的太學學習。他們參加科舉考試,及第者有的回國,有的就在宋朝做官。元代開設科舉后,高麗士人投考,要在本地參加征東行省的鄉試,再到大都(今北京)參加會試。
明朝時,周邊國家如朝鮮、交阯(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也有一些學生來到中國讀書,并且參加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