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印象泰興》是一份地方“名片”性刊物,它刊載的內容比較廣泛,為了生存,也有不少企業宣傳和廣告,紙張和印刷都很考究。我最感興趣的部分首推它登載的有關泰興地理、歷史、典故、風土、人物、方言類的文章,我從中汲取了不少知識和學問,也補了不少課,安撫了深深的鄉情。我由于8歲就離開泰興,人小記事少;那時人的活動范圍也很受局限,所知更不多;長大后雖回過幾次泰興,但由于時間短,了解也就很膚淺,但通過幾年閱讀《印象泰興》的文章,我知道了更多、更細、更鄉土的人與事。其中有幾個方面是最值得提的:我知道我們家鄉出過不少鄉賢名士,但細節甚少,讀了刊物后,才更多地認識了丁文江先生、朱東潤先生、沈安娜同志、吳貽芳女士、朱履先中將等等,深為家鄉人杰地靈而自豪。我父親是新四軍東進黃橋后才參加革命的,只知陳毅元帥在黃橋指揮,但從刊物中才知陳毅元帥還曾在宣家堡高等小學開過抗日座談會,贈送書籍,而我父親則是在宣家堡高等小學畢業的。由于電影《東進序曲》的影響,知道電影中有個正面人物的原型與張公任有關,讀了刊物才知張公任這位抗日將領,共產黨的真誠朋友就曾駐扎在宣家堡。年幼時曾模模糊糊記得縣里有一個大廟,夢里還夢見過,也是從刊物中才知那就是“慶云禪寺”?镏羞介紹、提及家鄉的名勝、飲食、方言,都令我感到親切。講到吃,多篇文章都提到了“泰興咖啡”——粯子粥,這確實是泰興人的飲食第一需求,只要幼時在泰興生活過五年以上的人,無論富與窮,沒有人能忘掉這一口,我也不例外。我吃過宣堡小餛飩,但也是從文中才知它還是一個地方名牌。既是名牌,也建議把它做得更好,擴大知名度,是否在宣堡鎮應有一家條件較好的品牌店呢?說到“方言”,我還和孫連慧同志討論過,為何全國這么大,怎么只有泰興地區才保留了“什么杲昃”這樣古雅的用詞?黃橋是個名鎮,故事多多,從耳聞到閱讀刊物的介紹逐漸豐富,詳細,直到今年銀杏節期間去了一次黃橋,親眼看看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朱履先中將府、丁文江故居和裕泰和茶莊,那些在刊物上了解的“印象”就變成了活生生的感受?镏辛硪涣钗腋信d趣的方面則是當代人物與事跡的介紹,有專訪、有專欄、有照片、有自述等等,從中了解到家鄉的人民,無論是基層干部、學校老師、企業家和職工,尤其是“泰興工匠”們,他們如何在新時代通過艱苦奮斗、創新發展,把一個我小時候記憶中貧窮的蘇北農業縣建設成了“教育之鄉”“建筑之鄉”“小提琴之鄉”“國家醫藥基地”等等,躍升為全國百強縣前30名,令人激動與鼓舞!看到了家鄉人民的幸福生活,哪怕是房地產中的“廣告”也“透露”了居住條件的極大改善!還從刊物中看到了許多走出家鄉的鄉賢和學子的動人故事,在鄉學生的刻苦攻讀;還有不少涉及哲理、思考、鄉風、家風類的文章,短小精悍,令人深思和回味!它使我得以對泰興的歷史沉淀和泰興人精神的傳承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幾年來,孫連慧同志對我有過多次采訪,很多的電話和信息交流,對我所從事的中國空間事業的每一個重大進展都十分關注。圍繞著我這個“人”和相關的“事”,在刊物中有過不少的或長或短的報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是在2014-2015跨年刊上發表的《與“星空巨人”葉培建面對面》。這篇文章一開頭就寫了科學家的鄉愁,接著介紹了我所講的“航天”和“奔月”的故事,還涉及了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我如何關心百姓民生,以“江水三千里,家書十五行。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為結尾,我覺得這篇文章還是比較真實地寫了“我”,有故事,有情感,更有鄉情。2018年,我任南航院長,新的角色帶給我新的責任,雜志特地進行了關注和宣傳。當然,刊物對一些重要事件,如國際組織將編號為456677的小行星命名為“葉培建星”,習主席簽署命令授予我“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最美奮斗者”都有報道,充分感受到了刊物和它代表的“家鄉”對我的關心與眷顧,從內心表示感激。